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四措并举把生活垃圾分类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
发布日期:2023-10-18    来源:

淮安市关天培小学创办于2018年2月,由区政府投资1.6亿元建设,是淮安区教育体育局直属事业单位,公办性质。学校以“关天培”命名,旨在以“崇尚英雄,精忠报国”为学校文化根基,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,培塑新时代英雄儿女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播正能量、打造精气神。遵循“为学生幸福奠基,对民族未来负责”的办学愿景,明确“三四五”发展战略,努力彰显“以红养正的红色文化、以德树人的英雄情怀、以善导行的慈善理念”办学特色,全力推进“习惯养成有亮点、课程改革有特点、素质测评有准点、劳动教育无盲点”四大行动,构建“五善”课程体系。

学校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,坚持节约优先,通过“绷紧弦、念好经、织密网、体验好”,着力将垃圾分类工作落地、落细,进一步完善“联、建、控、创”四项机制,立体化构建齐抓共管格局。

抓三联,强化组织领导,绷紧“分类弦”。一是家校“联抓共管”。与家长签订《家庭生活垃圾分类》责任状,家校联动,同步开展垃圾分类,为学生创设全生活流程的垃圾分类氛围。二是校地“联培共训”。走出去,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、垃圾回收点、青少年实践基地等进行垃圾分类培训,进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。请进来,邀请环卫工人走进校园,对学生进行“全真实境”分类培训,组织学生与环卫工人一起清扫街道,开展“小手拉大手,共创卫生城”活动,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垃圾分类的观念。三是卫校“联合共治”。与环卫部门携手,组织学生参与投放、存储、运输、处置等全链条垃圾分类工作。

抓三建,夯实源头基础,念好“分类经”。一是建立“分类监督岗”。把垃圾分类与学生自主管理结合起来,每班设立一名垃圾分类引导员,与各小组组长一起全天候、全过程开展垃圾分类督查,指导学生垃圾分类、正确投放。二是建设“分类投放区”。各班摆放可回收与不可回收“二分法”垃圾分类桶;校园中设立6个“四分法”垃圾分类回收站;各楼层设置可回收、不可回收和有害垃圾“三分法”投放点;满足全校学生就近、快速、个性化投放需求。各垃圾分类投放点均有明显标识、分类知识等公益宣传广告,造浓垃圾分类氛围。三是组建“垃圾投放队”。各班指定垃圾分类投放员,学校定期对投放员开展培训,做到定人、定时、定点投放。

抓三控,完成规定任务,织密“分类网”。一是治理分类“难管控”问题。学校印制《学生自主管理手册》,把垃圾分类作为每日自主管理的重点,逐一记录每个学生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。二是治理分类“难坚持”问题。学校建立“10个100课程项目”,即每个学生小学六年完成1000个小任务,作为评价学生素养的重要指标,垃圾分类就是其中的目标任务。三是治理分类“难入心”问题。做好“快餐式教育”, 每天早、中、晚利用晨会、放学集中时间,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,做到“时时处处想分类,人人事事讲分类”。

抓三创,做精自选动作,体验“分类好”。一是设立“水滴基金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垃圾分类,定期回收、整理、变卖可回收垃圾,通过长期、不间断的垃圾分类、废物回收的方式筹集爱心基金,每年资助100名家庭困难、品学兼优的学生,为学校困境儿童群体健康成长提供帮助。既深入贯彻“节能减排、低碳生活”的绿色发展理念,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好习惯,建设节约型学校,又在全校大力了弘扬“团结、共享、和谐、互助、奉献”的慈善理念,更是将“信念的能量、大爱的胸怀、忘我的精神、进取的锐气”雷锋精神通过全校学生实践与行动充分的表达出来。自2019年以来,共回收塑料瓶和易拉罐300万个,筹集“水滴基金”15万余元,资助家庭贫困学生210名,每人发放助学金500元。二是打造“爱心超市”。引导学生积极捐献使用过的衣服、鞋子、玩具、学习用品等,经过分类整理、清洗消毒、登记造册、定向分发等流程,为校内外孤残儿童与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相关物品。三年来,共收到捐赠物品一万余件,200余学生领用了3000余件各类物品,旧物循环利用,既打造了“节约型”学校,也实现了爱心传递。三是建设“文明就餐体验中心”。在模拟就餐实境体验中,学习餐饮礼仪,倡导“光盘行动”,拒绝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。

关天培小学以垃圾分类为切入点,把垃圾分类、旧物利用、慈善文化结合起来,让学生充分体验垃圾分类的价值,把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。

 

(淮安区机关事务中心  吴春雨  淮安市关天培小学  孙玉德)